绍兴十五年(1145)九月十五日,是朱熹16岁生日,祝夫人要在紫阳楼大厅为儿子举行冠礼。祝夫人礼请屏山先生任主礼人,籍溪先生担任司仪,进士刘珙任助手,刘子羽、刘勉之以及刘氏家塾诸生等观礼。刘珙引导穿着彩衣的朱熹从东阶登堂,至堂中位就座,象征性整理受冠者头发。主礼人检视,为受冠者加冠,宣读第一道祝词。受冠者下堂,回房换掉象征孩童的彩衣,穿上与缁衣相配的衣裤、鞋袜,再登堂上,向亲友和观礼者展示自己的衣冠。接下来进行第二次加冠。步骤与前相同。助手取下缁布冠,主礼人给受冠者戴上皮弁,宜读第二道祝词。受冠者下堂,回房更换衣裤,穿上与皮弁相配的衣裤、鞋袜,再登堂上,向亲友和观礼者展示自己的衣冠。第三次加冠,步骤与前同。只是帽子(或皮弁)换成樸头(爵冠)以及与此相配的衣裤鞋袜,再次展现。三道加冠祝词内容与寓意不同。加冠完毕,朱熹走到母亲面前,敬茶感谢。养育之大恩,又向在座前辈敬茶,感谢诸师教育之深情。
接下来刘子翚为朱熹取字,朗声而曰:“冠而钦名,粤惟古制。朱氏子熹,幼而腾异。友朋尚焉,请祝以字。字以元晦,表名之义;木晦于根,春容晔敷;人晦于身,神明内腴。……言们思毖,动而思踬,凛乎惴惴,惟曾颜是畏。”寄望元晦学做孔门弟子颜回曾参。
通过举行成人礼仪式,让朱熹“容体正,颜色齐,辞令顺,而后礼仪备",成为一名符合儒家礼范要求的青年,且要自觉担当起对家庭、社会、国家的责任。